阿里巴巴四种员工(帮派工人和普通工人阿里巴巴这16个字,区分了普通员工和一流人才)

来源 | 正和岛(ID:zhenghedao)
作者|王建和
1
我在阿里的3个重要收获 在讲解具体方法之前,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阿里的三个重要收获,即:说“why”的能力;培养终局思维、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能力;以及培养目标感和结果思维。1. 说“why”的能力阿里巴巴的管理者与其他管理者的区别在于说“why”的能力。在阿里,管理者布置任务、设置共同目标时,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员工说“why” ,即为什么做这件事情?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?即便我离开阿里,成立自己的公司后,我依旧会在开展项目时,向团队伙伴说“why”。首先重点问“为什么这么做?”随后问“初心是什么?”最后问“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?”只有清晰地回答出这些问题后,我们才能去干,而非看见别人做就盲目跟风。百度TED排名前10的“黄金圈法则”,可以帮助管理者提升自己说“why”的能力。

2
定目标在我的课堂里,经常有人问我:如何定目标?如何定超越性的目标?在阿里巴巴,我们会用“SMART法则”来定一个具体的、可衡量的、可达成的的有效目标。制定目标的过程,本质就是明确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去做什么”的过程。例如,在阿里我会做客户盘点,然后再制定团队下个月的目标,并告诉团队伙伴们应该做什么。详细的客户盘点,分为两个维度,即新签客户的盘点和售后客户、老客户的盘点。两个维度的盘点方式也不同。在盘点新客户时,我会让员工将所有的客户罗列出来,然后将客户按A类、B类区分开来,并找出当月能签约的客户。除此之外,作为管理者我们还需要把控员工的能力。如果员工的业务能力强,就有机会完成存量订单。这样制定的目标才是可达成的。在盘点老客户时,我们需要从不同的纬度盘点。例如,一个员工在结算周期内可以拜访多少客户、打多少个客户电话、转化多少个上门客户,上门之后又转化多少个业绩等,都是影响员工目标制定的因素。管理者帮助员工做好详细的过程盘点,可以共识出可衡量、可达成的明确目标。作为管理者,我们还需要在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的目标感。例如,一个员工自己定的目标是50万目标,我会压到80万。这80万是我通过盘点后,制定的能够让员工跳一下就能够得着的目标,这是base目标,是必须达成的目标。在阿里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目标,是平时的两倍,甚至三倍。这种目标的制定过程就是“拍脑门”定目标,不需要理性化去思考。我们需要先根据自己的上限和区域的标杆制定目标,随后再利用终局思维去思考“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?我们有什么资源?我们的策略是什么?”等问题。最后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目标是否能实现。如果不可达成,再做调整。最后用阿里的一句土话来总结定目标:今天的最好表现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。
3
追过程对管理者而言,最难的不是定目标,而是盯目标、追过程。在阿里巴巴,我们会用“三报三会”去盯目标。“三报三会”是管理盯目标最好的工具,能够让管理者抓好每一个目标节点,帮助员工做到日清日毕。1. 日报:员工不会做你希望的,只会做你检查的“日报”是管理者最基础的管理场景,许多公司都有日报制度,可有些管理者却不明白日报的作用,导致员工写的日报都是“流水账”,没有发挥效用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连日报都抓不好,又怎能抓好目标呢?管理者自己应该先明白“why”,然后让员工明白为什么要写日报。从而才能让日报成为事前管理的最好抓手。对待周报、月报也是如此,只不过周报、月报是事后抓手。“日报”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管理者应该帮助员工去写好“日报”。管理者要发挥重复的能力,要不断重复一个三报理念,从而让员工真正理解“日报”,明白日报不是写给别人的,而是扎扎实实的写给自己的。我在管理团队时,经常向伙伴们强调:成长从一封日报开始。写日报可以推动员工的成长,是一个非常务实而且高效的方法。一年365天,员工每天花费10分钟扎扎实实地写日报,将今天的工作的总结、教训、经验详详细细记录下来,并制定明天的规划,年末你可能会发现,员工得到了成倍的增长。写日报是日日为攻,水滴石穿的过程。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与万人谈。做一件事儿,我们看再多的书,也不如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学习。因此,在事上磨是最好的成长。虽然每个企业写日报的方法都不一样,但是任何形式的日报都必须有总结,要用数据说话。管理者要想落实好日报,就需要提升管理力。例如,我在阿里带团队时,我要求团队成员在每天晚上10点提交日报。一位员工在11点才上交,我没有说话。第二天,他12点才上交。10点就像一条管理底线,这位员工越过了底线,如果我一直不说话,那日报制度便形同虚设了。因此,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坚守管理底线。除此之外,管理者还需要保证日报的质量。我们要要求员工详详细细的把相关记录写清楚,并写明跟进方法。员工提交日报后,管理者要进行反馈提出日报撰写建议。员工不会做你希望的,只会做你检查的。有时候管理者会发现员工的日报永远都不是自己想要那份日报。为了避免这一问题,我要求员工将第2天的客户写进日报。假如,一个员工写了5个新客户,我会看他第二天提交的日报,看他拜访了几家客户。如果第二天的日报中没有记录任何一个客户的拜访情况,这其中必然有问题。一份日报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,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管理者的问题。因为,管理者的执行力就是伙伴的执行力,管理者执行力不好,团队执行力一定不好。管理者没有目标感,没有结果思维,那么团队也会如此。

4
拿结果针对“拿结果”,阿里提出了16字方针:我做你看,我说你听,你做我看,你说我听。以聊周目标为例,有些员工不会聊,也不知道如何制定周目标,更不知道如何突破。在此种情况下,作为管理者要手把手地教,以身作则,向员工示范,这便是“我做你看”。“我说你听”就是让员工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“你做我看”是检查员工学习的过程。“你说我听”的目的是让员工青出蓝而胜于蓝。作为管理者需要贯彻上述方针,要手把手地教会员工,并且拿到结果。因此,管理者在管理环节中要将每一个环节落实,不吝惜犀利直接的点评。如果管理者不作为,是一个老好人,会导致整个团队一团和气、一团散沙,打不了胜仗做不成事。公开、透明和开放才是管理者应该坚守的原则。管理者对结果的重视和负责,是成功拿到结果的关键。任何一个管理动作要拿到结果,需要以终为始的思考,优化迭代流程和方法。例如,开早会需要拿到的结果是激发状态,让员工清晰一天的目标。如果一场早会没有拿到结果,管理者就需要进行迭代和优化复盘。当管理者清晰结果时,才能在复盘优化时有方向,通过不断优化和迭代,拿到结果。管理者不能因为某一有价值的管理动作没有做好就去取消,只有真正的做好并真正掌握了才可以取消。这也是拿结果的重点。例如早会,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落实,暂时没有效果,便取消早会。也许一周、一个月没有效果,可一年、两年,不断落实,终会发挥效用。关注结果反馈是拿结果的重点。管理者不关注结果反馈,会导致那任何事动作都流于形式。我的团队中曾经有一个叫婷婷的女孩,她刚到公司时会每天记录早会内容,晚上总结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。可后来,她发现其他人都流于形式,于是不再记录总结,在复盘时也无法再提出可行的建议。后来,我制定了轮流点评的方案,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反馈之中,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,拿到结果。管理者的基本动作,是知行合一的修炼。将基本动作落实,是拿结果的有效方法。阿里是我们的榜样,其基本动作十分扎实,如此才能在在非典疫情期间,轻松的将工作搬到线上。再例如美团,于嘉伟给美团设置了直销管理的抓手,如早启动、晚分享、中间抓赔法,并制定了一天的详细流程,这成就了美团。在阿里,有许多管理者都是在知行合一的修炼过程中被成就的。例如,我曾经的老大现今已经成为了一家独角兽的CEO,他向我分享了自己在阿里的经历。他一直坚持写周报、开周会、写启动邮件,并将这些动作落到实处,最终获得了今日的成就。管理者帮助员工拿结果,还需要对团队“271”进行差异化的辅导。“2”类员工是团队的明星员工,管理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,提供发展的舞台,让他们知道自己是“明星”,让他们成为团队的榜样,从而带动其他员工成长。“7”类员工是中间的老黄牛式员工,在技能等层面存在短板。管理者可以通过口传心授、言传身教,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能力。除此之外,“7”类员工缺乏目标感。作为管理者,我们应该帮助这类员工确定目标,帮助提升他们的责任感、增强自信。将目标转化成工作动作也是拿结果的一环,这要求管理者将目标的拆分到每天的行动上。例如,我的月目标是100万,我本身有50万的老客户作为存量业绩,因此我还需要50万的增量业绩,划分到每天大约要完成17万的业绩。由此可见,拆分目标就是要将目标可量化。管理者要提升目标的转化率,帮助员工拿结果,可以通过考核制度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,并做到奖罚分明。在考核层面,管理者需要注重360度的反馈,做到“no surprise”(没有惊喜)。如果一个员工连续几次没有达成目标,管理者在期间没有找该员工交流,直接在季度考核时打了“1”,该员工很有可能会生出不满。因此,管理者在进行考核时,要及时反馈,做到丑话当先,奖励与惩罚要及时。在管理过程中,即便员工的能力强,管理者也要去检查。正如阿里提倡的“用人要疑,人疑要用”。这并不是不信任员工,而是因为制度的检查是必须的,从而管理员工的技能、心态,这是团队拿结果的保障。— END —
为职场升级:转发、在看、点赞